位置: 首页 - 南燕人物 - 正文

南燕人物


编者按

从新疆到广东,从学堂到部队,丁伟超自石河子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武警广东总队服役两年。忠诚与奉献,责任与担当,血与火的锤炼造就了新的自己。而如今,戎装卸却,他选择重新回到校园,成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的一名新生。与南燕的缘分早已结下,而如今步入燕园,又是一段脚踏实地的新征程。

一、热血沸腾:少年理想

2021年的6月,丁伟超结束了在石河子大学政治学系的四年学习。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教师编或是一份薪水优渥的企业工作。但他选择了去追逐“每个男孩的梦想”——参军入伍,成为了武警广东总队参谋部的一名战士。

图1 |丁伟超(左5)于武警广东总队服役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服役的两年中,丁伟超总想起这句在新兵连观看的《士兵突击》台词。在那些热血沸腾的片段之外,真实的军旅生活远并非只有展现出来的激情,更需要额外的忍耐。丁伟超回忆道:“所有的军事训练都超乎你的想象”。他回忆起在广东的夏天,部队的战友们还穿着长袖的迷彩作训服执勤和训练,“衣服一拧全都是汗,都是汗水往上落,我们调侃说真的加上洗衣液就能洗衣服了。”

高强度的训练下几乎每天都会破皮流血,往往伤口还没愈合时就又再次受伤,至今丁伟超的身体还留有当时的伤病留下的后遗症。但被问及“有想过退缩吗?”的时候,他的回答干脆利落,“从没想过退出,只想着时间快一点,再快一点”

图2 |军队中的丁伟超

比起身体的磨砺,对于意志力的磨炼更让丁伟超印象深刻。起床训练、执勤,然后再吃饭、睡觉、训练、执勤,每天都是在重复同样的生活。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使得个性原本自由的他度过了一段难熬的适应期,身上的棱角被一一磨平。与之相伴的还有与亲人的分离,万家灯火的团聚时光中,丁伟超和他的战友们则牢牢守在岗位执勤。短暂的通话时间也总以后面排队战友的催促声结束。报喜不报忧成了每个参军入伍的孩子都会自觉学习的一课。因此丁伟超格外感谢服役后到回到校园中的那段空档期,那是他第一次能够那么久的陪在家人身边。

图3 |丁伟超与家人在一起

二、锚定自我:成长蜕变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就是要淬火成钢。服役期间,丁伟超先后经历了战士、文书兼通讯员等岗位,曾获得过服务保障领域个人嘉奖、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等荣誉。无论是军事技能,还是工作能力、文字综合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他认为自己更加敢于去迎接挑战了,面对环境变化会更加地游刃有余。“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去解决和面对的,只要你愿意产生足够的信心和决心。”

图4 |丁伟超在武警广东总队

被问起部队生活与学习科研生涯的异同,他提到了科技兴军和科技强军。“在军事训练中,我们会识别并剖析当前训练存在的盲点和重难点问题。同样地,科研工作也具备这样的特性:它既平淡又漫长,日复一日地沉浸在重复性的训练与探索之中,这与科研工作每天不断重复实验和探索新知的过程颇为相似。”因此,当经历过部队长期的训练压力后再重新回归学术研究,丁伟超发现自己变得更能适应那些重复枯燥、机械性的学术探索基础工作,从而为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打下坚厚基石。

谈起这段军旅生活对于自己价值观的改变,丁伟超提到了部队中常说的一句话: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他解释道:“这并非是要与他人比较,抑或是贬低自己,而是一种积极对待竞争的态度,要去锚定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以优于自己的过往作为基本衡量标准,也绝非争名夺利,而是在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中互帮互助。”

重返校园:缘定南燕

2023年9月,丁伟超结束了他为期两年的军旅生涯。面对部队领导的挽留,他还是决定重新回到校园。在谈及原因时,他认为本科时的两位恩师给予其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是动力之一。两位恩师,一位是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湛中乐教授,一位是专业课老师李见恩副教授。

谈及这位来自北京大学的恩师湛中乐教授,丁伟超回忆起在石河子大学感受到的北大气息。作为北京大学的对口支援学校,一批来自北京大学的教授、老师奔赴千里之外的新疆,为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授课、解惑。石河子大学中甚至有一座“未名山”,与千里之外的“未名湖”遥遥对望,山水相映。湛中乐教授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也担任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和院长。这也让丁伟超能够有缘与湛教授相识,并结下一段师生情谊。

图5 |丁伟超(左1)与恩师湛中乐教授(左2)

当感受到自身内在知识深度的不足,丁伟超重回校园学习的想法更加坚定。但在专业选择上,他则做出了一些转向,选择了法律。通过在本科专业学习期间对宪法与行政法相关内容的学习,他发现自己更喜欢法律的“烟火气”,而在部队期间的相关经历也使得他对于法律的兴趣越来越深。在他看来,政治和法律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很喜欢湛老师的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的学术研究,但丁伟超坦言:“还是想要体验一个更加创新、多元、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因此在了解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后,他没有犹豫的选择了奔赴深圳——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同勇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任的深圳相结合,丁伟超在深圳感受到一种历史与未来的交流,“好似璞玉一样完美无瑕的融合在了一起”

选择并不困难,但来到北大的路也从不会毫无荆棘。从9月到12月,三个月,这是留给丁伟超复习考研的时长,而他已经阔别校园的学习生活整整两年。丁伟超回忆那段时光,刚刚从部队退役的他“猛虎下山就有股劲儿”。凭着这股劲,他“要考就要考最好的”,不知疲倦,也不知困难。

如今,在离开校园三年之后,丁伟超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回归,却并未感到太大的不适应。得益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完善新生入学培训体系,自开学之初,他就参与了一系列专为新生设计的教育辅导课程。在这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长学姐,都不遗余力地为同学们解答疑惑、保驾护航。当然,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也会让丁伟超感到一定的压力,“压力和挑战是有的,但是这种压力和挑战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未来无限,珍惜当下

对于未来的规划,丁伟超展现出一份难得的松弛和从容。从部队回到地方后,他前往华泰证券等不同单位实习,试着让自己更加丰富和多元。比起早早将自己固定于一条既定的轨迹,他更在意的是珍惜在校园中的每一天时光。从21年自石河子大学毕业,到24年入学北大深研院,他用“三年修与君同窗”来形容自己与同学们的相遇。这里的每一处都符合他脑海中对于北大的想象,除了更自由、更开放。

而当年选择南燕所希望奔赴的“更创新、多元、国际化”的环境,也在这里得到实现。就在九月,丁伟超在南燕园刚刚度过了他的生日。聚会的照片上,来自各国的友人们开怀大笑,一起跳舞、畅饮,彼此分享心声。国际化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历和特质,体现着背后的国家文化。和他们的交流中,丁伟超能够找到不同的思维点,感受到不同的逻辑思维,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这份热切的友谊也让他倍感珍惜,丁伟超回忆,生日聚会时他们每个人的热烈都让他感动,礼物也出乎意料的精心,特别是来自汇丰商学院的Mousinho,还专门为他准备了巴西国家队的球衣。“当看到他们试着用中文和我说你好、好吃、懂了、晚安时,我感受到了异域文化间的双向奔赴。”这就是南燕园的国际化与开放魅力。

图6丁伟超与朋友们庆祝生日

在他看来,北大本身就已经代表了足够的资源和平台,更重要的是在未来路上继续脚踏实地、笃行不怠。“在走向未来时,你要绝对相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每一步都是在让你成长的,只有这样,才能‘一丝一缕,以至于寸’。”

正如笛卡尔在《谈方法》中所写: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文字:丁梦娟

图片:受访者提供

带教师姐:张意

指导老师: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