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官微特别推出【南燕师兄师姐】系列专访专题。本次专题采访涵盖了2024届刚经历求职季的毕业生,2025届正在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学生,以及在大湾区就业的南燕校友。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下的就业市场、职业规划和大湾区的工作体验。
希望这些真实的经历和感悟,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共同见证南燕学子的成长与成就。请随我们一起,走近这些优秀的南燕学子,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轨迹。
李镜汝
李镜汝,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新生特等奖学金,就职于方达律师事务所。
从学校到职场的跨越
在国法大楼的许多个夜晚,李镜汝常常独自在自习室内度过。她回忆道:“第一年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学习上,经常利用课后时间参加老师的Office Hour,”那段心无旁骛的时光虽然忙碌,但她感到充实而满足,“我很享受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状态,这种专注帮助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学习之余,国际法学院也为在校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就业指导讲座,李镜汝总是尽可能地参加。她会积极参与讨论,与主讲嘉宾交流。她认为,这让她有机会跳出传统书本知识,深入了解在学术和实践中应当如何解决问题。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让她窥见了象牙塔之外的世界。
这份对于学习的坚定执着与不懈努力,以及对实务工作的好奇与不懈探索的精神,最终为李镜汝赢得了在方达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
进入实习阶段后,李镜汝逐渐体会到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异。“当我步入实习岗位,开始分析issue、起草文件时,我发现学校里的知识并非总是直接适用。学校教授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有其价值,但工作往往需要更多的是对当前实务的深入了解。”她解释道,“因此,虽然学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习期间我还必须学习很多新的实务操作知识。”这种课本到实务之间的不匹配是每一个法律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挑战。
职场“小攻略”
初入职场时,许多同学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学生思维。李镜汝举例道,“刚开始实习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学生思维,例如,在撰写备忘录时,可能仍会以完成学校作业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分析法条和检索案例,而不是从客户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她认为,要有效地摆脱学生思维,关键在于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在职场中,作为律师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问题来提供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法律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商业环境的理解和适应。
李镜汝分享了一些实用的职场建议,例如她提到,在工作中,格式的规范非常重要,她建议同学们在遇到撰写法律研究报告的任务时,可以提前询问团队使用的模板并参考其框架和表述。
除了工作技能的提升,李镜汝还谈到了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维持良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帮助我们对整个法律市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求职季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法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深圳位于大湾区的地理位置、美国法的教育背景、良好的英语水平为李镜汝和她的同学们提供了优势。
她也强调了维护学校声誉的重要性,她说道,作为法律人,必须珍惜自己的羽毛,维护好学校的名声。
李镜汝也分享了她自己在未获得工作offer时的焦虑和随后的转机。她回忆道:“经过漫长的实习期后我还没有拿到offer,这一度让我非常焦虑,时常自我怀疑。”但最终柳暗花明,她在实习期间的努力表现使她成功拿到了团队的留用名额。
【对同学们的寄语】
李镜汝坦诚地讨论了职业选择的随机性,“拿到dream offer,不仅归功于我个人的不懈努力,运气和机遇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机会来临时,你需要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李镜汝认为同学们应当保持积极的心态,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就否定自己,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久的失败。
展望未来,李镜汝提到,法律行业将继续发展和变化,对法律从业者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尽管法律职业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法律环境中,优秀的法律人才总是有其立足之地。她以自己的经验为例,鼓励年轻法律人应当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抓住每一个可以成长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文字:叶子昕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编:王琳